• 城乡规划网、
  • 乡村振兴、
  • 特色小镇、
  • 田园综合体、
  • 农业产业园区、
  • 国家农业公园、
  • 美丽乡村规划、
  • 农业三产融合
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怎么做?
作者:农业农村部 评论(0)
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:分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
一、基本情况
邛崃市位于成都平原西部,是生猪调出大县。近年来,为促进农业产业与农村环境协调发展,邛崃市全力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,形成“就近循环+异地循环+多形式综合利用”畜禽粪污治理模式,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二、主要做法
(一)加强组织领导,筑牢全域绿色发展责任意识。制定全县工作方案,探索建立“巡查制止在镇(街道),执法指导在部门,整改利用在业主”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工作机制。2018年以来,整合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,对养殖场(户)修建粪污处理设施开展资源化利用给予补贴。通过印发宣传单、悬挂责任牌、公布举报电话、微信推送等方式,多角度、多层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,增强养殖场(户)的主体责任意识。
 
(二)推广三种模式,分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。“就近循环”利用模式。推广“规模养殖场+种植基地”和“种植基地+养殖户”模式,配套蓄粪池、沼液输送管网等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和种植基地,实现畜禽粪污就近、就地还田利用。“异地循环”利用模式。推广“养殖场(户)+粪污转运合作社+种植基地”模式,以市场需求为核心,成立粪污转运合作社,建立信息平台,共享畜禽粪污供需信息,粪污转运合作社有偿将养殖场(户)的畜禽粪便转运到种植基地利用,既解决了养殖场(户)畜禽粪便的“出路”问题,又满足了种植基地的用肥需求。“多形式综合利用”模式。推广“养殖场(户)+蚯蚓养殖基地”利用模式,通过补贴政策引导,全市形成蚯蚓养殖基地7个,年处理粪污4万余吨,年产蚯蚓粪1万余吨,实现畜禽粪污的肥料化利用。
(三)严格巡查执法,通过“以禁促用”巩固治污成效。属地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、组监管责任人定期不定期巡查,发现养殖污染问题立即制止并上报主管部门。生态环境部门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指导,依法查处畜禽养殖污染行为,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指导。2018年以来,立案查处养殖污染类案件20个,罚款107.1万元。将存在直排或偷排粪污、乱扔病死猪、违规搭建养殖场等行为的畜禽养殖场(户)列入“黑名单”,整改期间不再享受相关惠农及环保支持政策。
三、工作成效
(一)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%以上,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实现100%,化肥使用量持续3年实现负增长。
(二)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。通过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农业,创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7个。全市认证绿色食品13个、有机农产品23个、地标产品6个。
(三)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。全市畜禽粪肥“产—供—销”一体化综合利用业态初步形成,全域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,土壤肥力得到提升。
 
重庆市璧山区:聚焦“四个强化”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科学防控
一、基本情况
重庆市璧山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、重庆大都市区内,紧邻重庆主城区,曾因工业污染、养殖污染,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。近年来,璧山区通过修建冬水田、生态湿地等办法,有效阻止了农业生产中的氨氮总磷污染河流,同时通过建立水污染防治管理信息系统,对水质进行全方位监测,有效改善了河流水质。
二、主要做法
(一)强化体系建设。成立化肥农药减量整改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推进各项减量任务。编制实施《重庆市璧山区十三五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总体规划》,通过近5年的努力,全区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,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,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有效回收利用。
(二)强化监测统计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通过采购水质监测设备以及实验分析仪器、新建水质监测站,在全区29个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设施。依据环境监管“网格化”监管机制,建立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系,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实现了准确统计。
(三)强化重点任务落实。全面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、秸秆综合利用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、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等行动,建立责任清单和任务台账,积极推广配方肥、有机肥替代化肥、水肥一体化以及绿色防控技术,扎实完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任务。
(四)制定农业产业负面清单。实行农业产业准入制度,依据区域农业资源禀赋、生态环境容量、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,按照“生态红线”和“底线约束”的要求,提高农业产业准入门槛,加强区域资源管护和生态治理。
三、工作成效
 
(一)化肥农药减量稳步推进。2020年,化肥、农药施用总量分别为8951吨、105吨,分别较2015年减少362吨、11.5吨,分别下降3.9%和9.9%。
(二)畜禽污染治理全面达标。关停畜禽养殖场583个,对799个畜禽养殖场开展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达标整治并验收合格,20头猪当量以上的畜禽养殖场(户)粪污处理设施全面达标。2020年,全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8.74%。
(三)废弃物回收利用不断强化。全区现有1个区级废弃农膜贮运中心,33个废弃农膜回收网点,实现赶集场镇网点全覆盖。2020年,回收废弃农膜283吨、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34吨,分别完成市级下达目标任务的149%、126%。
 
养鸡场噪声与粉尘控制技术探索与应用
 
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:实施“五化”联动 推动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
一、基本情况
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,是革命老区遵义的东大门,幅员面积1885平方公里。境内多山地丘陵,生态优良,森林覆盖率达60.58%。近年来,凤冈县坚持新发展理念,立足资源禀赋,以茶叶为主导产业,通过加强基地管理,培育多元主体,规范生产加工,促进了茶产业绿色融合发展。
二、主要做法
(一)基地管理标准化。坚持走“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”发展道路,深入推进河长、林长、土长“三长制”,大力实施“两减两替代一回收”和“三零一全”工程,形成了全域有机、全产业链有机的“双有机”共识,实现了青山、碧水、净土。
(二)主体培育多元化。坚持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相结合,引进培育技术标准高、产业链条长、市场前景好、抗风险能力强的茶企落地凤冈,逐步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、基地为依托、农工一体化的茶叶生产加工体系。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80家,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,省级龙头企业22家,获有机认证企业9家,茶叶专业合作社120个。
(三)生产加工规范化。制定了《地理标志产品凤冈锌硒茶加工技术规程》,并定期组织加工标准贯标培训。鼓励支持企业工厂改扩建和设备技改,不断提升标准化加工水平。严格茶园、茶青、茶叶成品抽样检测,建立了“生产有记录、信息可查询、流向可追踪、责任可追究、产品可召回”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体系。
(四)品牌塑造高端化。大力开展“双有机”产品营销策划,不断提升“良心产业·有机凤冈”知名度和影响力。定期举办有机高峰论坛活动,2021年“凤冈锌硒茶”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录。
(五)产业延伸融合化。与浙江大学、贵州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,着力强化科技支撑保障和产业链延伸,现已发展茶酒、茶饮料企业3家。立足资源禀赋,大力推进茶区、景区一体化建设,建成国家级AAAA景区1个,茶旅景区农家乐70余家,实现了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。
三、工作成效
目前,全县建成生态茶园50万亩,其中,有机认证茶园面积达5.2万亩,绿色认证达9.62万亩。全县建设茶园绿色防控示范面积5万亩,辐射覆盖茶园面积30万亩,全县化学农药用量减少57.9%。2021年,全县出口茶叶3500吨,出口金额达1.56亿美元。
来源:农业农村部官网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图片来源:三地政府官网。
|  我来说两句
| 最新评论 (0)
专业客服一对一
周一至周日 8:30-18:00
微信扫码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