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城乡规划网、
  • 乡村振兴、
  • 特色小镇、
  • 田园综合体、
  • 农业产业园区、
  • 国家农业公园、
  • 美丽乡村规划、
  • 农业三产融合
《人民日报》深度解读:谁来种地、怎么经营、成本咋降、结构咋调?
作者:人民日报 评论(0)
  近日,《人民日报》就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展开了系列报道,围绕如何实现乡村振兴,保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?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,传递了什么信号?小农户与大市场怎样才能有机衔接等问题对话种粮大户、基层干部和“三农”专家,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期盼,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。

嘉宾名单

重庆市渝北区副区长 颜其勇
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 李国祥
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仙桃李合作社理事长 阙兴国

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与农民争地

 

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。现代农业体系怎么建,今后谁来种地?
颜其勇: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打好结构调整“组合拳”;现代农业生产体系,要用现代装备、技术手段武装农业;现代农业经营体系,重点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,解决今后谁来种地问题。
阙兴国:渝北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2%。从实践看,没有哪种模式能包打天下,各类主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,各司其职。龙头企业负责定标准、跑市场,合作社负责社会化服务,农户负责田间生产。要注意的是,新型经营主体是带动农民,不能与农民争地,把他们挤出农业。
李国祥:从全国看,目前新型经营主体总量已达290万家,土地流转面积占到35%左右。土地流转整体上是件好事,但要坚持合法、自愿、有偿的原则,不能靠行政手段干预流转。土地流转、合作经营、土地入股等不同经营模式各有所长,具体采取哪种形式,还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。理论上说,土地入股对农民而言是最好的方式,但实际上,如果分红问题解决不好,这种方式也显示不出优势。

家庭经营要迈向现代化

 

有人认为,现代农业要求高效益,靠“老两口”一亩三分地难实现,家庭经营会不会束缚农业农村现代化?
颜其勇:家庭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最适应农业自身规律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,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,传递出明确信号,创新经营体系不是另起炉灶,农户作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不能变。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,但农业规模不单指土地规模,也可以是服务规模。农民老龄化并不可怕,通过全程社会化服务,一样可以提高农业效率,迈向现代化。
李国祥:家庭经营是极有生命力的农业组织形式。在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美国、日本等国家,没有一个不是家庭经营为主。在美国,公司化的农场也才占2%。现在我国家庭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,经营规模较小,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。
家庭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迈向现代化:一是生产要素融入,农户把土地流转、入股,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活动;二是农户土地不流转,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参与现代农业;三是打造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。现在各地经营体系创新很多,未来还会涌现出更多的新形式。

农户收益要占大头

 

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?
阙兴国:村里的合作社采取“三股确权”:一是村集体入股,借助政策支持,整合各类资源,投资配股10%,每年提取利润的10%作为村集体收入。二是合作社资金入股,占股40%,负责经营管理。三是农户土地入股,入股农户占股50%,每年提取50%利润,按亩分红。这样,农户收益占到大头,大家的利益和产业紧紧捆在一起。
李国祥:当前一些工商资本下乡,大规模流转土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,这种现象值得注意。现实中很多公司种地是赔钱的,有的公司经营不下去“跑路”,损害农民利益。政府要鼓励支持工商资本把重点放在产前产后领域,尤其是产后,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方面发挥更多作用,在二产、三产方面发挥更大优势,提高农业附加值。

创新机制降成本

 

随着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,农产品进入高成本时代,降成本关系着农业的核心竞争力。具体怎么降?
阙兴国:一靠科技,二靠规模。前年高标准农田项目落户村里,基地用上生物防虫新技术,一亩节省农药20%。再看规模,我们2500亩地统一育苗、统一买农资,比一家一户更有优势。
颜其勇:创新机制降成本。经营主体通过联合、合作,利用专业化分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全产业链服务,有效降低成本。
强基础、补短板,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。渝北区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,化肥、农药使用量逐年降低10%以上;有机肥使用量逐年增长10%,提升地力;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,建成绿色防控示范区1万亩。
引导有序流转。现在我们这里土地流转租金每亩达1200元,有的接近2000元一亩,再加上人工成本,占到一些农产品成本的50%左右,这么高的成本种植传统农业很难赚钱。

经营规模要适度

 

现代农业要求适度规模经营,多大算适度?
颜其勇:我们做过调查,大户如果种大田作物,80—100亩的规模比较经济,按一季水稻加一季油菜算,一户一年利润在10万元左右,依靠社会化服务,也能管得过来;如果种经济作物,30亩左右比较合适。
李国祥:农业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,也不是越小越好,要根据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、农产品的种类,当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等,采取适度规模。
现在不少地方,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。产权交易中心的牌子挂起来了,但更多发挥的是买卖撮合功能,相关服务缺失,没提供价格指导,也没有生产成本、土地流转成交价格等相应的信息提供,这些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。

解决效益问题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
 

目前,农业效益问题突出,这也是结构性问题。农产品需求升级了,有效供给跟不上;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,绿色生产跟不上;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,国内竞争力跟不上。这些矛盾如何缓解?
李国祥:缓解这些突出矛盾,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不仅要让人们吃饱、吃好,还要吃得健康;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,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服务性需求,拓展农业多种功能,加快农业发展动能转换,让农业真正成为能赚钱、有吸引力的产业。
阙兴国:我们打的是“特色”牌,人无我有。我们的仙桃李品种,是和专家一起边种边试,4年时间才育出的新品种,甘甜多汁,清香入鼻。而且在重庆就此一家,全程绿色化生产,消费者吃得放心,市场自然认可,最高时1斤卖到40元。今后产量高了,价格可能会落,但后期村里的农旅项目会上来,产业链条长了,农业文章就做活了。

让会种地、能种地的人不吃亏

 

当前农业发展进入结构升级、方式转变的平台期,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在政策方面有哪些期盼和建议?
阙兴国:最盼的是灵活的用地政策,村里离主城区只有20分钟车程,下一步合作社发展农旅项目,最大的难题就是土地。另外,合作社贷款难,经营的土地不少,但银行不认,这几年总共贷过两次款,都是拿自己的房子做抵押,最多一次贷了15万元,希望金融惠农政策能再加把劲。
李国祥:在金融服务方面,有的地方探索建立担保基金,帮金融机构分担了农业风险,调动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。有的地方把龙头企业、合作组织和农民联合起来,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,贷款出现风险后,联合体首先偿还。这些做法值得借鉴。
颜其勇:现有的补贴政策多数是普惠性的,不管种没种地,都能拿到补贴。应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,按“谁种地、谁受益”原则,精准补贴给职业农民、专业农民,让会种地、能种地的人不吃亏,农业未来才有希望。
|  我来说两句
| 最新评论 (0)
专业客服一对一
周一至周日 8:30-18:00
微信扫码交流